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
儒烏風亭いおり

2024 年 4 月~2024 年 4 月

他付钱,你需要被帮助」,这是一个移花接木的逻辑,是不可能的。

真实的说法是,他付钱,永远只能是他得到帮助。而他要的「帮助」,就是要你发生(他期待的)改变。你现在这样,他痛苦。你变好了,他有功劳,是他对你的施舍。

这样行不通。是的,它把咨询的改变变成一种悖论性的束缚:你不好,是因为你不好;你好了,也是因为别人要你变好——你还是不好

第五章:成长的寓意

”儿童自我状态“分为“自然型儿童”和“适应型儿童”。快乐和深情、愤怒、悲伤、恐惧构成了儿童的基本情感,也就是所谓“自然型儿童”。

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,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,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。

第六章:探索童年

”倘若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倍还无法逃离的人欺凌和伤害,他可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?“
“如果这个人确实没有力量,就必须学习顺从压迫者,不然可能无法生活下去。”
“正是如此,所以在你还是个孩子时,是不是也一样得学习如何顺从你父母严苛的要求和心愿?”


”我的意思是,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。换句话说,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。“

第七章:愤怒的表现

儿童如何释放愤怒(从左向右依次减弱):叛逆,撒泼,怄气,任性,郁闷,拖延,厌烦,退缩。

“适应型儿童”的所有行为里,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。


当成年人怄气、撒泼、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,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,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。
但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,都是负面的。第一个就是会被人嘲笑。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,但也让人尴尬。而更严重的后果是,这类行为告诉别人,这人是个失败者。

第九章:秘密协议

处于“父母自我状态”时,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。
“父母自我状态”包含了自出生起,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,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,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。

第十一章:蛤蟆先生的选择

“成人自我状态”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。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。


“如果我们无法避免这么做,那就不是我们的错。你不能怪我得了抑郁,这对我没有帮助。”他停了一下,“而且非常不公平。”

第十二章:说出人生故事

“第一种就是,每学期开始,因为离开了家,我感到孤单悲伤。第二种则是,学期结束时我兴冲冲地回家,却受到冷遇,无比失望。”

第十三章: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

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,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。
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,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,往后余生都会如此。除非——你决心要改变。


在童年时,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,“我是怎么看自己的?我好吗?”“我是怎么看别人的?他们好吗?”。
两个回答构成一个坐标系,将人们分为四个象限,也就是四个“人生坐标”。

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,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。这些态度和观点,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。从那以后,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,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。换一个词来说,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“自证预言”。

第十四章:赢了游戏,输了自己

“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。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,因为他们总是在怪罪别人。他们自卫的方式,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,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。”

第十六章:道别与新生

世上英雄辈出,史书皆有出处。
若论大名万世瞩目,还得数我蛤蟆!
牛津智者众多,堪称知识渊博。
若要比试聪明才华,不抵蛤蟆一半之多!

困在方舟的动物,号叫着流涕痛哭。
是谁说“前方就是大陆”?又是蛤蟆先生的鼓舞。
行军队伍前进,统统向他致敬。
他是国王?还是将军?不,他是蛤蟆先生!

女王连同一众女仆,坐在窗前缝缝补补。
她喊:“看哪!是谁如此玉树临风?”
她们答:“他是蛤蟆先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