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人间游戏》
儒烏風亭いおり

2024 年 8 月~

引言

事实上,单独监禁是最可怕的惩罚之一,即便是对身体暴力麻木不仁的囚犯也是如此。而且,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臭名昭著的诱导政治顺从的手段。(相反,反对政治顺从的公认的最好武器是社会组织)。


将含义引申开来,安抚,通俗地讲,是指任何一种承认他人存在的行为。因此,安抚可以作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单位。相互安抚构成了相互作用,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交往的单位。


人类的永恒问题是如何安排醒着的时间。

第一部分 游戏分析

第一章 结构分析

在技术语言中,自我状态在现象上可以描述为一种连贯的感觉系统,在操作上可以描述为一组连贯的行为模式。用通俗的话来说,自我状态是一套与相关行为模式相伴的感觉系统。每个人似乎都有一个有限的自我状态系统,它并非一组不同的角色,而是一种心理现实。这一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:① 类似父母形象的自我状态;② 自动对现实进行客观评价的自我状态;③ 过去遗留下来、依旧活跃且固定在幼儿期的自我状态。从技术上讲,它们可以称为“外在精神的自我状态”“现今精神的自我状态”和“早期精神的自我状态”。通俗地说,可以将其称为“父母自我状态”“成人自我状态”和“儿童自我状态”。


父母自我状态有两种表现形式:直接的和间接的。也就是说,一种是主动的自我状态,另一种是被动的自我状态。当它呈主动状态时,个体的反应就像父母的实际反应一样(“照我做的去做”)。当它呈被动状态时,个体的反应会像父母期待的那样(“不要照我做的去做,照我说的去做”)。在第一种情况下,个体成为他们中的一员;在第二种情况下,个体努力适应父母的要求。

父母自我状态有两个主要功能。其一,它能使个体作为孩子的父母开展有效活动,从而确保人类的延续。其二,父母自我状态可以做出许多自动反应,从而保存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许多事情之所以那么做,是因为“就应该那么做”。


儿童自我状态也有两种表现形式:适应型儿童和自然型儿童。适应型儿童受父母影响,刻意去模仿父母的行为。他的一举一动完全像父母所期待的那样,如顺从或早熟等;或者,通过退缩或抱怨,使自己尽量适应。因此,父母影响是因,适应型儿童是果。自然型儿童是一种自发的表现,如反叛精神或富有创造力等。结构分析在酒精中毒的结果中得到了证实。通常是,首先解除父母自我状态的控制,随后,适应型儿童才能摆脱父母的影响,释放天性,转化为自然型儿童。

儿童自我状态中存在着直觉、创造力、自驱力和乐趣。


成人自我状态是生存所必需的。它能够处理信息,能够计算出与外界打交道的效率及成功概率。成人自我状态还要经历自身的挫折与满足。成人自我状态的另一个任务,是管控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之间的活动,对其进行客观调解。

第二章 沟通分析

沟通的第一条法则是,只要沟通是互补的,就会顺利进行下去。相反的法则是,一旦出现“交叉型沟通”,交流就会中断。

第三章 程序和仪式

程序是一系列简单互补的成人自我状态的沟通,直接指向对现实的操纵。现实包括两个方面:静态的和动态的。静态现实包括宇宙中所有可能的物质排列。动态现实是指宇宙中所有能量系统相互作用的潜能。程序是以信息处理和对现实材料的概率估计为基础的,并且,在专业技术方面达到了最高水平。

仪式是由外部社交力量程序化的一系列简单、固定的互补型沟通。

程序和仪式的本质十分类似,即都有固定的模式。沟通一旦开始,整个序列是可以预测的,并会遵循预先确定的过程,得出预先确定的结论,除非出现特殊情况。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预先确定的起源:程序是成人自我状态程序化的结果,而仪式则是父母自我状态模式化的结果。

第四章 消遣

那是一系列半仪式性的、简单的、互补的沟通,它围绕着一个单一的物质领域,主要目的是构建一个时间间隔。间隔的开始和结束通常由程序或仪式明显地表示出来。为了使各方在间隔中得到最大的收益,沟通被相应地程序化了。个体的适应性越好,从中得到的益处就越多。

第五章 游戏

游戏是一系列持续进行的互补式隐匿沟通,其结果是非常明确的,是可以预测的。

游戏通过两个主要特征与程序、仪式和消遣区分开:① 隐匿特征;② 受益。程序可能是成功的,仪式可能是有效的,消遣可能是有益的,但它们显然都是真实的。它们可能涉及竞争,但不会引发冲突。另一方面,每一个游戏基本上都是不真实的,其结局不仅是令人兴奋的,同时,也是富有戏剧性的。

游戏的“内在心理获益”是对精神层面的直接影响。“外在心理获益”指的是,通过游戏来回避恐惧。“内在社交获益”,顾名思义,指的是人们在私人圈子里玩的游戏所带来的结果。“外在社交获益”,顾名思义,指的是利用外部社交关系的结果。

游戏的本质特征是它的结局或回报。最初步骤的主要功能是为这种回报创造条件。但是,游戏的初衷是将每一步获得的最大满意度当成副产品。


幸运的是,非游戏亲密关系(这是——也应该是——人类生活最完美的形式)的回报很大。因此,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伴侣,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,那么即使是性情不稳定的人,也可以安全、愉快地放弃游戏。

第二部分 游戏大全

第六章 生活游戏

”酒鬼“

“酗酒者”(主角)+“迫害者”(主要配角)+“救助者”+“糊涂蛋”+“联络人”

目前的经验表明,“酒鬼”这个游戏的获益(这是游戏的普遍特征)来自大多数研究者最不关注的方面。游戏分析表明,喝酒本身只是一种附带的快乐。这个过程导致的真正的高潮,就是宿醉。“酒鬼”这个游戏,通过制造混乱,吸引别人的注意。

除了饮酒带来的个人快乐之外,饮酒的真正目的是营造一种氛围,让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不仅受到内心的父母自我状态的严厉斥责,而且还受到现实中愿意伸出援手的父(母)职人物的严厉斥责。

获益:

  1. 内在心理层面——(a)喝酒作为程序——反抗、安慰和对渴望的满足——(b)“酒鬼”作为游戏——自我惩罚(可能);
  2. 外在心理层面——避免其他形式的亲密;
  3. 内在社交层面——你能把我怎么着;
  4. 外在社交层面——“晨间追思”“马提尼酒”和其他消遣;
  5. 生物层面——爱与怒交替出现;
  6. 现实层面——人人都想剥夺我的权利。